前言
欢迎来到 Philosophy Do It Yourself。
相信点开这个网站的你,或多或少对哲学已有所了解。也许,你仅仅读过《苏菲的世界》,只接触过中学政治课本;或者,你是一位历经磨砺的哲学博士,一位早已博览群书的哲学学者。无论如何,我都希望这个网站能为你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启发。
启发(Enlightenment)不单指一个历史时代,更指向哲学的一种核心气质:一种敢于运用自身理性,去审视一切既有观念的决心。
我在开始学习计算机科学时,受到 CSDIY 的启发,萌生了建立哲学自学网站的想法。但这个网站并不能像 CSDIY 那样,让你获得一种特定的技能或知识。哲学与计算机科学这类工程学科的根本区别在于学习的最终指向。工程学科的学习,其目标往往是改造外部世界,其成果是一个可以运行的程序、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而哲学的学习,其指向更多是重塑我们自身,其成果是我们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框架的更新,是思考者本人的转变。
因此,在哲学这里,我们并不能通过刷完一套课程来掌握一种可以直接应用的“技能”。哲学的学习,要求我们面对那些可能永远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并在持续的反思中,享受智识上成长的过程本身。
目前我希望做的,是列出哲学各领域最重要的一批书籍与论文,提供一个对当代哲学总体的视野,以及记录我自己的一些想法。而真正的学术性工作,则需要读者自己在特定领域的深入挖掘,以及与同行的深入交流。请把本站看作一张地图而非导航,它可以向你展示地形,但你需要选择自己的路线和节奏。
那么,什么是哲学?
同大多数哲学家与学生一样,我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定义。但至少我们可以描述哲学的特征。总的来说,哲学是一场永不休止的反思。哲学拒绝将任何事物视为理所当然。这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却永远在提出新的问题。它不仅试图回答"什么是真理",更要问"我们为什么要追求真理";不仅探讨"什么是正义",更要追问"正义为什么是必要的"。其他学科接受某些基础假设并从中构建知识,哲学则质疑这些基础本身。
正是这种对根基的执着拷问,塑造了哲学的双重品格。哲学需要创造性的破坏——愿意拆解继承的假设和常识。另一方面,它要求耐心的重构——仔细构建新的理解框架,或从传统中重新发现被遗忘的洞见。前者为我们带来颠覆性的思想突破,后者为我们保存和阐释思想的细节与脉络。这两种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
当然,我们很容易承认前者“创造性破坏”的耀眼,而将后者“耐心的重构”视作没有价值的重复劳动。
但我们可以退一步追问:
如果一位学者耗费十年,仅仅是为亚里士多德的某部著作提供一个更忠实、注释更完备的新译本,这算不上是一种智识的成果吗?
如果一位历史学家穷尽一生,只是整理、考证并开放了一批前人无暇顾及的档案,而没有提出任何震惊世人的宏大理论,他的工作是否就因此毫无价值?
推而广之,如果一位数学家为一条早已被证明的定理,给出了一个更简洁、更优雅的新证明;如果一位软件工程师不开发任何新功能,而是将整个系统的底层代码重构得更稳定、更清晰、更可维护——我们是否也可以说,这些没有带来“突破”的努力,都是没有意义的?
一项工作,是因为它巩固了人类知识的根基而重要,还是仅仅因为它“新”而获得了赞誉?思想的星辰大海固然令人神往,但我们脚下站立的大地,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需要说明的是,前言乃至整个网站所呈现的关于“哲学是什么”的描绘,本身就是一种有待审视的立场。我在此提供的,仅仅是当代哲学范式下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理解视角。无论是对哲学特征的总结,还是对“做哲学”方式的建议,都并非唯一答案。哲学史上以及不同思想传统中,对这些问题存在着深刻的分歧。因此,我鼓励你将此处的文字也作为一个批判性阅读的起点,而非一个不容置疑的终点。如果未来的你,或现在的你,有充分的理由来质疑、反驳甚至推翻这里的观点,那恰恰证明了你已经走在了“做哲学”的正确道路上。
如何"做"哲学?
我们不仅仅学习哲学,更重要的是"做哲学"。那么,怎么做?最简单地说,做哲学意味着学会清晰地思考困难的问题——独立思考、批判质疑、逻辑论证。这意味着我们不能满足于记忆名人名言或标准答案,而要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论证观点。
具体来说,这包含几种实践:
质疑假设:什么看起来显而易见或自然?为什么会这样?如果它不是真的会怎样?
做出区分:哲学通过在日常语言视为相同的概念之间划分精确的界限而进步。正义与公平、知识与信念、自由与解放——这些词对看似同义,直到哲学分析揭示出关键差异。
追踪论证:哲学存在于前提与结论之间的空间中。学会追踪这些联系、发现无效推论、构建有效论证,是哲学思维的基础。
拥抱不确定性:与许多学科不同,哲学不承诺知识的稳定积累。进步往往意味着在看似简单的事物中发现新的复杂性,或在似乎存在共识的地方发现根本分歧。
如何读哲学?
拒绝独断论(Dogmatism)。
哲学学习最重要的态度是理性的谦逊:认识到我们当前的信念,无论看起来多么有根据,都可能是错误的。至少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永远保持开放的态度。
这是一种知易行难的原则。在一个倾向于解构一切权威的时代,我们太容易基于固有的思想背景,去草率地拥抱或鄙夷一种理论,无论它古老还是时髦。社交媒体的算法,热衷于推送立场鲜明的结论,却对审慎的思辨过程不屑一顾;就连学术建制本身,有时也鼓励学者穷其一生去捍卫某一特定立场,而非拥抱开放的可能性。
但哲学在其最佳状态下,培养的是一种不同的态度:足够自信去提出论证,足够谦逊在面对更好的证据或推理时修正它们。这不意味着相对主义——认为所有立场都同样有效——而是一种可错论,认识到即使我们最有根据的信念也可能被改进或推翻。
举例来说,我们经常能看到两种极端态度:一种是对分析哲学的盲目推崇或彻底蔑视,要么认定它是唯一严谨的哲学方法,要么认为它是脱离现实的文字游戏;另一种是对后现代理论的过度崇拜或极端反感,尤其是在中文互联网中,对拉康这类思想家的态度更是两极分化。这些反应往往体现了理性谦逊的缺席,而这不利于我们真正理解哲学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为什么要读原著?
读原著的目的,是与哲学家的思想进行直接对话。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毫无准备地一头扎进原著的深水区中。我更推荐的路径是,先通过优秀的二手文献或导读,建立起对一位哲学家核心思想与时代背景的总体理解,再带着问题和地图去进入原著。
或许,有读者会对此感到犹豫,甚至有一种“原著洁癖”——担心二手文献会“污染”自己第一次阅读的纯粹体验。但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首先,重要的哲学著作,注定需要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反复重读,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所以根本不存在“一次定终身”的理解。你的思考并不会因为先读了一篇优秀的导读而产生所谓的“严重偏差”。更何况,一个真正“纯粹”的初次阅读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知识结构,都早已构成了一套无法剥离的、先在的“二手文献”,时刻塑造着我们理解世界的框架。这是无可避免,也无需为此焦虑的。真正重要的理论,恰恰需要长时间、多阶段的浸润和反思。
因此,我们的问题不应是“如何保持阅读的纯粹性”,而应是“如何更有效地开启与深化理解”。
在语言方面,我们并不需要学习每一部著作涉及的原始语言(如古希腊语、拉丁语、德语或法语),这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并不现实。然而,我们依然要强调,对英语的熟练掌握,是当代哲学学者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这并非出于任何文化上的偏见,而是基于现实的考量:英语是当今全球学术界事实上的通用语。即使是德语、法语或古希腊语的经典,其学术质量最高、最受认可的现代译本和注释,也往往是英文版本。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当代哲学的所有研究成果——从论文、专著到 SEP 这样的权威网络资源——绝大部分都以英文呈现。
掌握英语,意味着你获得的是进入整个当代哲学世界的入场券。德语和法语固然很美,学习它们能让你在特定领域钻研更深,但这更像是在你拥有了世界地图后,对某个国家进行的深度游。对初学者来说,先拿到地图才是更重要的。
此外,我们谈论的"哲学"(Philosophy),归根结底并不完全是一种普适性的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哲学天生带有其发源地的根本性特征——古希腊传统的理性思辨方式、概念分析方法、以及对普遍性真理的追求。我们没有必要为了"中国有没有哲学"而争论不休,这从根本上涉及不同的思想范式和文化传统。究竟如何称呼,往往只是一种个人喜好或政治正确的考虑。
所以,我们的阅读选择标准主要取决于理解的便利性和准确性。如果某部作品有很好的翻译或句读,自然可以选择译本。但大多数情况下,重要的哲学概念和论证在翻译过程中会失去许多精微之处(nuance),而这些细节往往影响着我们对一个理论的理解深度。虽然,像前面说的一样,一部重要的著作需要反复的阅读,“Anything Goes”,但既然有更容易理解的原文可以阅读,何乐而不为?
关于做哲学和读哲学,后面的 哲学阅读与写作 有更详细的介绍。
我们时代的哲学
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撕裂与矛盾交织的时代:一方面是人工智能的崛起、全球化的停滞与气候变化的危机,这些宏观议题超越了任何个体的控制;另一方面,是从19世纪就已蔓延开的,每个具体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无力、焦虑与意义的迷失。在信息过载的世界里,如何保持心智的独立?如何重新定义那个未被数据化、真正的自我? 后疫情时代更是将一种普遍的脆弱感与不确定性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它迫使我们直面那些被日常忙碌掩盖的存在性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在日常秩序瓦解时,如何保持内在的完整性?面对生命的有限与偶然,我们是否能找到内在的平和?
当启蒙时代的理性与进步的宏大叙事逐渐失去说服力,当普遍真理被后现代的多元解构分裂为无数视角与“说法”,这种断裂不仅限于学术的讨论,而更是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我们该相信什么?我们该如何定义有意义的生活? 当消费主义早已成为常态,而我们有找到超越物质满足的目标吗?在所有“标准答案”都不再有效的时代,每个选择是否还能基于某种坚实的理由?这些问题不是哲学家象牙塔中的玄想,而是深刻影响你我日常生活的现代状况。自由、真实与美好生活的可能性真的存在吗?
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
—— G. W. F. 黑格尔
哲学,在这样的时刻,愈发显得不可或缺。它无法提供简单明确的答案,但它可以给予我们一种超越混乱的力量:在动荡中建立内在的秩序,在喧嚣中听见真实的声音。通过哲学的训练,我们或许可以收获以下能力:
- 澄澈的自我认知:在多元视角中,理解自己的独特价值与选择的根基。
- 审慎的判断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剖析复杂现象,辨别真伪。
- 重塑经验的能力:通过对意识、情感与身体的深入理解,丰富我们与世界的交互方式。
- 积极的政治参与:反思正义与自由的真谛,找到在社会中践行这些理念的实际路径。
哲学无法提供一份详尽的行动蓝图,但它可以提供更敏锐的工具和更宽广的视野。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希望哲学能够帮助你成为一个更清醒的思考者,一个更自由的行动者。
琐事
个人水平有限,网站远远达不到 CSDIY 的水平。而且,恐怕也没有人会觉得能靠哲学像 CS 一样找到工作。
此外我并没有,也不可能将网站上提供的所有资源都完整地学习一遍。这份列表更像是一张基于基本共识和个人判断的“地图”。我来自一所普通的 211 大学哲学系,目前还在挣扎着跨考计算机科学。这与 @PKUFlyingPig 北大信科的身份背书无法比拟。在985遍地走的互联网,这样的背景或许很难立刻赢得你的信任,甚至可能引来一些嗤之以鼻。而论我的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平庸;论学习毅力,我也远未达到孜孜不倦的程度。
因此,这个网站只是我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的一种笨拙的尝试。我所能做的,是尽我所能,去审慎地筛选和评估这些资源,并分享我自己的理解。
如果这份努力,能为你自学哲学的道路提供哪怕一点点的便利,能为哲学的普及做出微不足道的贡献,便是我最大的荣幸。
其他
网站使用 MkDocs 生成静态页面,托管在 GitHub Pages。内容以 Markdown 格式编写。
欢迎读者自己在讨论区组建学习群进行交流讨论。
如果有朋友愿意在网站建设上提供帮助,我可以建立技术协作群。
本站目前仅由我一人维护,利用闲暇时间随机更新。如果你对本站感兴趣,欢迎任何形式的贡献:内容补充、错误纠正、翻译校对、技术优化等。每一个 Issue 和 Pull Request 都是对这个项目的支持。
是的,目前只有前言(?)